中医学很讲究未病先防,有“上医治未病”之说。“治未病”之一就是必须从饮食起居上做起。
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,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脑动脉将引起中风,而血清胆固醇水平过高是主要致病因素。膳食中动物脂肪的摄入过多,纤维素摄入过少,均可增加血清胆固醇的含量。高血压与膳食的关系也很密切,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盐的摄入量。
要形成合理的膳食习惯,做到膳食结构合理平衡。然而,什么样的膳食才是平衡的呢?专家指出,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、数量充足、比例适当,即:氨基酸平衡、热量营养素平衡、酸碱平衡以及各种营养素摄入壁之间也要平衡,只有这样才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。
首先,爱保持氨基酸平衡。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及比例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人体所需8种必需氮基酸的比例,比例越与之接近,生理价值越高。鸡蛋、人奶的氨基酸比例与人体极为接近,因此可称为氨基酸平衡的食品。
其次,要保持热量营养素构成的平衡。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质均能给机体提供热量,故称为热量营养素。平衡膳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这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,也取决于它们之间比例的平衡。一般认为,食物中三大热能营养素摄入量的比例为:碳水化合物:蛋白质:脂肪=6:1:0.7。当膳食中脂肪热量提供过高时,将引起肥胖、高血脂和心脏病。蛋白质热量提供过高时,则影响蛋白质正常功能发挥,造成蛋白质消耗,影响体内氮平衡。相反,当碳水化台物和脂肪热量供给不足时,就会削弱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。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,一旦出现不平衡,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。
再次,要保持酸碱平衡。人们食用适量的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,将会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,但食品若搭配不当,则会引起生理上的酸碱失调。当食品搭配不当,酸性食品在膳食中超过所需的数量时,导致血液偏酸性、血液颜色加深、黏度增加,严重时还会引起酸中毒;同时还会增加体内钙、镁、钾等离子的消耗,而引起缺钙。这种现象称为酸性体质,将会影响身体健康。
还有,要保持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的平衡。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各种营养素的每日供给量(即“平衡膳食宝塔”)。我们膳食中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在一定的周期内,保持在标准供给量上下误差不超过10%的范围。这种相互间的比例,即可称为营养素间的基本平衡。
为了保证膳食平衡,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营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,并吸收国外经验,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,即“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”。它强调合理营养、平衡膳食以保持健康,其要点为:食物多样,谷类为主;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;每天吃奶类、豆类及其制品;经常吃适虽的鱼、禽、蛋、瘦肉,少吃肥肉和荤油;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,保持适宜体重;吃清淡少盐的食物。然而,对于那些长期高强度、超负荷的劳心劳力的人,如果缺乏及时的健康恢复,膳食无规律,缺乏足够的营养补充就会发生中风。
因此,专家建议注意如下几点:首先,不要吃太精细的粮食,多吃一些粗粮,这样可以促进其肠道的运动;其次,要保证充足的蔬菜水果摄入量,如西红柿、黄瓜等,可以在办公室常备一些;再次,午餐一定不要凑合;第四,多喝水,因为它是营养素的载体;第五,要少吃油炸性食物。
资料来源:张介眉、陈国华主编《中风早知道》,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6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