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得从对我国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说起。在唐宋以前认为中风是“内虚邪中”,如《金匮要略》认为络脉空虚,风邪趁虚入中,并以邪中浅深、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、中脏腑,就是说外风侵入人体所致。唐宋以后则多认为是内风引起。如刘河间力主“心火暴甚”,李东垣认为“正气自虚”,朱丹溪主张“湿痰生热”,张景岳提出“内伤积损”的观点。都是认为是由于内风动越,气血并逆,赢冲犯脑。不管外风还是内风,都是风邪为患,由于风邪致病具有起病快,病情变化快,而本病发生突然,起病急骤,“如矢石之中的,若暴风之疾速。”临床见症不一,变化多端而速疾,有晕仆、抽搐,与自然界“风性善行而数变”的特征相似,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“中风”;又因其发病突然,亦称之为“卒中”。至于《伤寒论》所说之“中风”,乃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虚之证,非脑血管病之中风。
资料来源:张介眉、陈国华主编《中风早知道》,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6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