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防中风,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开始......作息定时,保持心境平和...适量的运动...戒除烟酒...饮食均衡...依时服药...定时量度血压...减低压力...每年进行身体检查...




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

中风病因和治法是如何发展的?

在《内经》理论指导下,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。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。在唐宋以前,以“外风”学说为主,多从“内虚邪中”立论。如《灵枢》所说“真气去,邪气独留”;东汉医家张仲景认为“络脉空虚”,风邪人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,并以邪中深浅、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、中脏中腑;在治疗上,主要以疏风散邪、扶助正气为法,《千金方》小续命汤和《素问·病机气宜保命集》大秦艽汤,均为代表方。唐宋以后,特别是金元时期,突出以“内风”立论。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,他说:“风本生于热,以热为本,以风为标。”刘河间则主“心火暴盛”。李东垣认为属“正气自虚”。《医学发明·中风有三》说:“中风者,非外来风邪,乃本气自病也。凡人年逾四旬,多有此疾。”朱丹溪主张“湿痰生热”,《丹溪心法·论中风》指出:“东南之人,有风病者,非风也,皆湿土生痰,痰生热,热生风也”。元代王履提出“真中”、“类中”病名。《医经溯涸集·中风辨》指出:“因于风者,真中风也;因于火、因于气,因于湿者,类中风,而非中风也。”其后,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,而倡导“非风”之说,并提出“内伤积损”的论点。《景岳全书·非风》言:“非风一症,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。此症多见卒倒,卒倒多由昏愦,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,原非外感风寒所致”。同代医家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、脱二证。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“内风”立论,《临证指南医案·中风》进一步阐明了“精血衰耗,水不涵木……肝阳偏亢,内风寸起”的发病机制,并提出滋液熄风,补阴潜阳,以及开闭、固脱等法。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、偏身麻木是由于“气虚血瘀”所致,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,至今仍为临床常用。近代医家张伯龙、张山雷等总结前人经验,进一步探讨发病机制,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,气血并逆,直冲犯脑。

资料来源:张介眉、陈国华主编《中风早知道》,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6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