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防中风,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开始......作息定时,保持心境平和...适量的运动...戒除烟酒...饮食均衡...依时服药...定时量度血压...减低压力...每年进行身体检查...




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

中风的病机特点是什么?

人至中年,由壮渐老,或因房事不节,劳累太过,肾阴不足,肝阳偏亢;或因体质肥胖,恣食甘腻,湿盛生痰,痰郁生热,这是致病的基本因素。更兼忧思、恼怒、嗜酒等诱因,均可导致经络、脏腑功能失常,阴阳偏颇,气血逆乱,而发生中风。

如属肝风内动,痰浊瘀血阻滞经络,病位较浅,病情较轻,则仅见肢体麻木不遂、语言不利等经络症侯,称为“中经络”。

如属风阳暴升,与痰火相夹,迫使血气并走于上,阴阳平衡失调,痰热蒙蔽心窍,病位较深,病情较重,出现神志不清、失语、肢体瘫痪等,称“中脏腑”。中风总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,上盛下虚。

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,气血逆乱。病位在心脑,与肝肾密切相关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说:“头者,精明之府。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亦指出脑为“元神之府’。“精明”、“元神”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,因此可以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。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。因肝肾之阴亏虚,则肝阳易于上亢,复加饮食起居不当,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,气血上冲于脑,神窍闭阻,故卒然昏仆,不省人事。病理因素主要为风、火、痰、瘀,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。如肝肾阴虚.阳亢化火生风,或五志化火动风。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,或火热炼液为痰。暴怒血逆于上,或气虚无力推动,皆可致瘀血停滞。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,如风火相煽,痰瘀互结等。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,横窜经络,出现昏仆、失语、歪僻不遂。

中风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。肝肾阴虚,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,风、火、痰、气、瘀为发病之标,两者可互为因果。发病之初,邪气鸱张,风阳痰火炽盛,气血上逆,以标实为主;如病情剧变,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,正气急速溃败,则以正虚为主,甚则出现正气虚脱。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,可留后遗症。

出于病位浅深、病情轻重的不同,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。轻者中经络,重者中脏腑。若肝风夹痰,横窜经络,血脉瘀阻,气血不能濡养机体,则见中经络之证,表现为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不伴神志障碍;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,气血逆乱,上冲于脑,则见中脏腑重证。因邪正虚实的不同,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,闭证之中腑者,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,风痰上扰,见喎僻不遂,神志欠清,大便不通;中脏者,风阳痰火内闭神窍,脑络瘀阻,则见昏仆、不省人事、肢体拘急等闭证。因于痰火瘀热者,为阳闭;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。若风阳痰火炽盛,进一步耗灼阴精,阴虚及阳,阴竭阳亡,阴阳离决,则出现脱证,表现为口开目合、手撒肢冷、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。

恢复期因气血失调,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。中脏腑者病情危重,但经积极抢救治疗,往往可使病人脱离危险.神志渐趋清醒,但因肝肾阴虚,气血亏损未复,风、火、痰,瘀之邪留滞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,而仍留有半身不遂、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,一般恢复较难。

没有评论: